提高綜合管理模式 助農業轉型升級
大會開始,陳良彪根據我國“十二五”農業發展特點和“十三五”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進行分析。他表示,“十二五”收官之年,農業發展形勢依然很好,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實現“十二連快”、民生改善繼續取得“重大進展”。轉型升級方面,“十二五”已初露端倪,實現四個“基本穩定”、一個“廣泛應用”、一個“充分發揮”。主要表現在: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將保持基本穩定、農業經營規模將保持基本穩定、農產品市場和價格保持基本穩定、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將保持基本穩定;廣泛應用在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
在減量增效技術與途徑方面,張福鎖提出觀點:不用化肥至少有一半人要挨餓。解決當前農業用肥的問題最主要的要同時確保糧食安全和環境健康的發展。對此,張福鎖認為,提高綜合管理模式是至關重要的,要遵循四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節肥增效,保證產量,節約10%-30%的化肥,提高利用率;第二步增產增效10%-20%,同時改善品種、栽培、灌溉、植保、整地;第三步高產高效,增產30%-50%,需充分利用作物秸稈、、沉降和灌溉水等養分;第四步綠色高產高效,達到“養分排放近于零,養分循環利用近于全”的目標。
目前最容易做到的兩個技術是:減肥不減產和增產增效技術。減肥不減產模式技術要點包括用好各種來源的養分資源,節約化肥;分期施肥,把有限的化肥用在作物最需要的時候。增產增效模式技術要點是管好作物,提高產量;管好養分,提高效率。張福鎖強調,肥料和施肥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六大策略:最重要的是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減少不合理的養分投入;第二是養分循環利用,增加秸稈、有機肥的使用;第三是水肥一體化,水肥耦合,提高利用率;第四是機械化施肥,優化施肥位置和深度,減少損失;最后是養分高效新品種選育,發揮生物學潛力。
微生物肥料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此外,此次大會中李俊和馮小海還針對微生物肥料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詳細報告。李俊闡述了我國微生物肥料的產業現狀、行業管理和發展方向。他認為,微生物肥料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是發展可持續農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李俊指出,微生物肥料已經發展成為新型肥料中產量最大、應用面積最大的品種之一。我國生產微生物肥料的企業在1000個以上,年產總量達1000萬噸,年產值約200億元。同國外相比,我國微生物肥料產品種類多、應用面積廣、生產規模大。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質量穩定性、應用效果穩定性、生產工藝成本等。
微生物肥料的應用效果十分明顯。它能夠提供或活化養分,產生促進作物生長活性物質,促進有機物料腐熟,同時改善農產品品質,增強作物抗逆性功能和改良和修復土壤。
馮小海從現代生物技術這一角度分析微生物肥料在促進傳統肥料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肥料工業的發展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肥料生態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馮小海認為,生物技術進步促進了微生物肥料產業的發展。在此期間,生物肥料經歷了微生物純培育技術、傳統發酵技術、工業生物技術為代表的三次革命。同時,微生物肥料朝著生態、環保、綠色和高效上發展。其中,工業生物技術,即是利用生化反應進行可工業化生產的生物制品生產加工技術,是生物技術發展的最新發展方向,利用工業生物技術可進行多種生態肥料助劑的生產。南京工業大學生態肥料助劑研究所在功能性微生物菌劑開發、高效生態肥料助劑生產、高效生態肥料生產服務上取得了很多突破。馮小海表示,合理利用工業生物技術,發展生態肥料助劑,能夠為現代肥料工業注入新鮮活力。